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科技服务   >   详情

今天,我们怎样培养高技能人才

2020-07-09点击:3396次 来源:本站

今天,我们怎样培养高技能人才

2020年07月09日08:06    来源:光明日报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原标题:今天,我们怎样培养高技能人才

编者按

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时强调,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,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,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,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、大有可为。目前,我国有技术工人(技能劳动者)近1.7亿人,其中高技能人才不到4800万人,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新兴战略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,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任务十分迫切。光明智库约请专家围绕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深入探讨,并邀请大国工匠代表讲述亲历与心声。

本期嘉宾

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、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俞启定

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教授 邓泽民

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高 鸿

1.人才:为“中国制造”“中国创造”提供支撑

光明智库:工业革命以来,每一次制造技术的革新都深刻影响世界竞争格局。结合当下国内外形势看,重视培育高技能人才有何深意?

俞启定:稳就业、保就业关系民生大计,是当前置于“六稳”“六保”首位的工作任务。制造业历来是我国就业的主要领域,提供了足够的就业机会。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下,以低技能劳动为主的生产领域很可能出现就业岗位紧缩,这对于职业院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。产业发展必然是不断提升技术含量的过程,更加需要接受过相应职业教育培训的技能型人才。当下国家重视培育高技能人才,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是良好机遇。职业院校要将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,切实改革课程教学,强化实训实习的设施条件,有效实施技能教学。

高鸿: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,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重要驱动力,而产业发展依赖于知识的集成与创新,依赖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育。

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全球制造业运行的正常节奏。许多制造企业势必会更加重视智能制造,推进少人化和柔性生产,聘用更多高技能和多技能的技术工人。由此可见,中国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、顺势而为,输送更多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的技能型人才。

2.政策:为培育“大国工匠”夯基固本

光明智库: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,技能人才培养经历过哪些重要节点?

邓泽民: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技能人才发展经历过三个重要节点。

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,国家层面相继出台《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》《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》《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》等。1950年到1953年,全国参加专业训练的失业工人达15万余人。从1953年开始,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,职业培训的重点开始转移到提高后备技术工人和在岗技术工人,到1961年,全国技工学校由解放初期的3所发展到2021所,在校生54万人。

二是改革开放之初,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问题,1980年教育部、原国家劳动总局在《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》中提出,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、技术教育并举,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、业余学校并举,国家办学与业务部门、厂矿企业、人民公社办学并举的方针。1985年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》提出了“调整中等教育结构,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”的方针。这一时期职业教育获得了空前发展,1995年职业学校数量达23621所,学生1299.86万人。

三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,2014年印发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》,同年,教育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财政部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原农业部、国务院扶贫办印发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(2014—2020年)》,绘就了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。

近些年,国家出台的主要保障性措施包括四个方面。一是加强领导规划。成立了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,国务院印发了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。二是加强产教融合。出台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》《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》等,建设多元办学格局。三是加大财政投入。要求各级政府建立与办学规模、培养成本、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,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。四是增强技能人才激励。中共中央印发了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》,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办法,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,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、期权制等。

高鸿:新中国成立之初,全国大规模建立起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和技工学校教育,大量试办半工半读、半农半读学校和农业中学,为新中国产业发展、经济恢复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;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,国家举办高层次职业教育,建立起以职工大学、技术专科院校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;1996年,国家颁布实施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》,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走上以法治教的法治轨道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,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;党的十九大之后,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、工学结合、知行合一作为育人机制成为新的发展方向。2016年12月出台的《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》确立了人才供给结构改革、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等7项核心任务,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确定了总纲领与总遵循,为培育高素质的“大国工匠”夯基固本。

当前,我国技能劳动者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,高技能人才匮乏,全国技能劳动者1.65亿人,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.3%;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,仅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9%,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瓶颈,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。

3.问题:人才培养要突破瓶颈

光明智库:培养大国工匠,需要多管齐下。但现实中常存在教学实践“两张皮”,专业设置“大而全”,企业参与办学程度低,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。该如何破解?

俞启定:除了企业自办及主导联办的院校外,对于职业院校来说,校企合作是刚性需求,是实现工学结合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,而企业对职业院校也会有各种需求。但培养人才并不是企业的生产工作任务,这成为企业参与办学程度低的根本原因。靠政策导向、政府主导,在结构、制度等方面联姻整合,可以很好地推进校企合作,但难以普遍、长效地实现。校企合作,应该根据双方合作需求和意愿进行协商,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探讨合作领域的扩展,以求达成各方认同的权利、职责、任务及保障的合同协议,构成契约关系。各方照此实施,这是最为务实可行的合作途径。更为简便并通行的合作方式是“购买服务”,即企业直截了当地向职业院校提要求、定任务、讲条件、立规矩。

邓泽民:通过职业教育专业对接职业岗位(群)、专业链对接产业链、专业体系对接产业体系,可以从理论上解决专业设置“大而全”的问题,但在实践中,还需要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、规格进行跟踪预测,需要多个国家机关协调配合。

基于产业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,基于职业活动完善职业教育课程编制,基于职业特质优化职业教育教学行动,这些从理论上可以解决教学与实践“两张皮”的问题。但现实中,仍存在企业参与办学程度低的问题。可通过调整《企业法》,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上的职责和义务,和《职业教育法》规定的“行业组织和企业、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”一致起来,出台实施细则,明确激励政策。

2019年,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印发,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,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。到2019年年底,全国先后有一所公办学校和20所民办学校开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试点。这显然是不够的,国家应在“十四五”规划期间加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数量,确保取得显著的试点效果。

高鸿:破解高技能人才培养难题,须从政策、规划、税收制度、投入机制、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突破。如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,并根据办学效果给予奖励;将企业投入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费用全额列入企业成本,税前列支。完善土地、税收政策,对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各项经费投入给予减免等优惠;加强宣传激励机制建设,设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资质认证制度和企业贡献等级评级制度;设立国家和地方政府等各级奖励,激发企业履行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。

构建校企协同培养机制,以“业教协同”“问题导向”“市场驱动”为创新点,从课程体系、研究项目、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等方面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,实现企业和职业院校“全流程”“整链条”“端对端”的技能人才培养。围绕制造业发展战略需要,完善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的区域布局,培养一支门类齐全、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。

4.趋势:应瞄准产业界重大、前沿、新兴领域

光明智库: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,不少技术工人深感喜忧参半。未来技术人才培养该如何应对智能化等新形势?

高鸿:当重复性的熟练体力和脑力工作不断被智能机器所替代时,机器人系统集成、机器人应用等领域也会出现大量新增人才需求。职业院校要明确产业所需的专业方向,以产业界中重大、前沿、新兴的行业领域为导向,鼓励跨学科、跨领域、跨行业的教学实践,适应市场专业分工细化、多元的要求。

未来技能人才需具备软件应用、系统思维、协调合作、自主学习等能力。因此,技能人才培养必须重塑职业标准和人才质量观,重塑专业标准和知识技术体系,重塑技术复合与能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,从岗位定位、培养规格、教学实践、考核标准、校企合作、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义。职业院校要科学调整专业,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上,体现技术复合与能力融合,将教学与生产有机融为一体,建立教师团队、教学资源、教学场所、教学方法与设计等随产业升级而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。

俞启定:至少从现阶段看,机器人全面取代人工劳作并不现实,高技能人才仍将大有用武之地。只要智能化机器人尚未达到能够自我学习和提升的水平,生产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就必须依靠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完成。但是,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毕竟是大趋势,技术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。现在的技术教学既要掌握数控机械,也要了解传统机械的操作,新一代技术人才既要掌握人为操作的技术技能,还要具备人工智能开发及掌控的基本知识技能,并能将两者有效贯通。

邓泽民:为了把握智能制造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带来的影响,我们开展了相关调查。调查发现,低端单一操作技能人才需求下降,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加大。

目前,我国的11000多所中职和近1300所高职(专科)院校中,开设制造类专业的达6500多所,制造类专业在校生总人数占各类专业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接近20%,是中高职在校生人数最多的专业类之一。智能制造业的发展,要求这些学校增设人工智能、大数据技术应用等课程,同时也要求其中一部分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延长学制,以培养所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。这也是我国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动力之一。

(项目团队:本报记者 李晓、王斯敏、蒋新军、刘嘉丽)